旧版回顾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网上校史馆
    当前位置: 首页->网上校史馆->正文

    “人民的好法官”石伟文

    时间:2019年04月30日 16:31    来源:2003年4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秦通海 庞彩盛    阅读:

    “从来辛苦是农家,读书唯望利桑麻”;“夜寒不减元始意,薪薄毋敢法外情”。这是四级法官石伟文生前留下的几行诗句。如果说前两句诗写出了他一生都执着追求的朴素理想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映照出其一生清廉志坚,始终一身正气、秉公执法的赤子情怀。

    ——题记

    好法官累倒在工作岗位 三百群众自发挥泪送别

    2002年11月27日,年仅32岁的法官石伟文带着对工作的牵挂和对亲人、同事们的眷恋,匆匆离开了人世。就在两天前,已经奄奄一息的石伟文,还惦记着自己手中的案子移交给同事了没有。

    石伟文英年早逝的消息一经传开,便在广东梅州兴宁市黄陂镇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地300多名群众自发地以最高的礼节为这位人民的好法官举行了一次有悖乡俗的“二次葬礼”。因为在此前的一天,已经有数百乡亲到城里去参加了法院为其隆重举行的追悼会。

    举行“二次葬礼”的这天,天空飘洒着绵绵的细雨,阵阵冷风吹过,山水动容,天地同悲。

    自发聚集起来的300多人对着石伟文的遗像,用传统的磕头礼节表达自己的由衷敬意,用挽联、哀乐和哭声诉说着人们的悲伤和不舍,甚至还有人哭喊着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以换得石法官的复活。

    泪流满面的群众虽然唤不回石伟文的再生,但却在一片哀伤悲情中寄托了人们对石伟文无限的敬意与留恋。尽管石伟文只是黄陂镇法庭一名普通法官,但在黄陂人民的眼里,石伟文是一位人民的好法官、好公仆。

    黄陂镇法庭的书记员王勇泪眼朦胧地告诉前来采访他的记者:“石大哥是累死的,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

    实际上,早在2000年,石伟文在黄陂镇法院的体检中已经发现自己患了肝炎,但他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石伟文坚强的抗争并没有击败病魔的侵蚀。

    2002年11月13日上午,石伟文带着书记员王勇去岗背镇,对一宗土地纠纷案进行现场拍照。这一天,石伟文觉得双脚好像灌了铅似的,走起路来非常沉重,但为了办案,他已习惯了这种病痛。等他收集证据回来,在路边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已经难以下咽。店老板又端来一碗面,他仍然咽不下去。店老板便动情地对他说,“石法官,工作别太累,年轻人身体要紧”。石伟文当时笑着答道:“没事,有些发烧,下午打支针就好了。”

    第二天,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石伟文才到了黄陂镇卫生院打吊针。他边打针还边用手机指导书记员王勇到10多公里外的坪洋镇勘验一宗相邻纠纷案。

    11月15日,石伟文因为病情加重,转到梅州市一医院,他躺在床上仍用手机不厌其烦地向书记员了解现场案情。11月19日,兴宁市法院领导来看望他时,他一开口就提到自己办的案子。由于病情不断恶化,11月21日经医生诊断,确定是肝癌晚期,肝上癌细胞已经全面扩散,留在人世间的时间最多只有10天。尚未知病情的石伟文内疚地向前来探望他的同事说:“我的病连累了大家,没有把手中的案件办完。”

    石伟文就是这样,身躺病床却时刻惦念着工作。11月25日,10多天前尚有160斤的石伟文体重迅速下降到100斤左右,已经奄奄一息。面对再次来探望他的当地镇党委政府领导及法庭庭长,石伟文喘着大气告诉庭长,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没把手头的案件办完,走得不安心。当晚,石伟文出现极度昏迷,被送至兴宁市人民医院抢救。 11月27日,石伟文在昏迷中辞世。

    2003年1月9日,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钟勇生来到黄陂法庭,看见石伟文生前在小黑板上写的11月29日开庭审判的工作安排,29日是石伟文死后第三天,钟院长看到这些出自石伟文之手的字迹时不禁潸然泪下。

    黄陂法庭是兴宁市一个中心法庭,管辖四个乡镇12万人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纠纷、经济、刑事案件居该市各乡镇之首。有统计表明,黄陂法庭每位法官,人均两天要审结一宗案件。这些年来,黄陂法庭每年所办案件都名列兴宁法院各乡镇法庭前茅。在石伟文工作的10年中,经他主办的案件就有700多宗,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案件中没有一宗错案。

    他总是把重大复杂的案件揽给自己,每一次都认真地进行调查,认真地问话,在审判过程中又认真进行调解。

    黄陂镇司法所所长石灵标说,有时石伟文同我们一起去调解案件,经常工作到下午六、七点钟,只要还有和解希望,他总是耐心地调解,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时候下班、吃饭的问题。我们就怕他这一点,说实在的,我们说是怕他,实际上是敬佩他。

    为了办好案件,在石伟文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节假日概念,工作10年来,他从来未休过半天干部假,更没有要求过一分钱加班补助。

    清贫法官秉持职业操守 妻子一往情深来生再嫁

    事实上,除了长期工作过度劳累,致使石伟文病情迅速恶化这一重要原因之外,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经济景况不佳,根本无钱可供他治病。

    黄陂镇司法所长石灵标是石伟文的生前好友,他说:“临终前,伟文对我说:‘我没想到自己会病得这么严重,但实在没办法,一是家里没钱治病,二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病,最终把自己担搁了’。”说着,石灵标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伟文的为人我十分清楚,他说没钱看病,是因为他廉洁奉公;没时间看病,是因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妻子练冬红忧伤的回忆里,最让她难以释怀的是,石伟文的病情,一直对她隐瞒,以致在最后病发时,练冬红竟然不知道丈夫已病入膏盲。而这一切的一切,竟然是因为家境的贫困。

    1993年除夕之夜,石伟文在日记中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岁终》写道:“岁终愈觉官囊羞,柴米油盐样样愁。安得生成点金手,万民同迈富裕途。”其二《出席》中写到:“一声爆竹报新春,为载人生又一轮。斗室难舒鲲鹏志,低头总有乱云昏。夜寒不减元始意,薪薄毋敢法外情。但见溪边青青草,年年岁岁郁茵茵。”这两首诗,可谓石伟文清贫廉洁、困窘生活的一个侧面写照。 石伟文的父母是普通农民,在练冬红的记忆中,她就知道石家非常贫穷,只有一间老屋,但他为人坦诚,多才多艺,又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干部。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1995年1月,练冬红嫁给了石伟文。可结婚那天,新娘子就体会到了生活的尴尬。因为家里只有一间老屋,用来堆放杂物的二楼木棚便成了两人的新婚洞房。直到1998年,两个孩子出生,他俩借钱盖了房子,但由于没钱装修,房子里现在还是非常简陋。

    婚后,练冬红曾做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后来又下岗,直到去年才在村委当了个临时的计划生育专干,每月工资150元,而石伟文每月收入才800元。一家六口,每月收入还不足1000元。他上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下要照顾孩子。他为了给父母看病,欠下了5万多元债务。正因为清贫,他对自己得的肝炎,也只能时断时续地找最便宜的草药治疗。

    清贫的家境不时地让石伟文觉得问心有愧。去年妻子练冬红过生日,石伟文送了她一支很便宜的圆珠笔,但用彩纸细心地包扎着。当妻子开玩笑说他吝啬时,石伟文很郑重地说:“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礼轻情义重啊。”

    “儿子的生日,石伟文也记得”。练冬红说:“生日前的一个星期,他答应给儿子买一个很大很大的生日蛋糕,儿子当时高兴极了。到了儿子生日那天,他到镇上一打听,最小的蛋糕也要20多块,想想家里生活的景况,最终没有买,他舍不得花那20多元钱,于是就问人家蛋糕怎么做,在人家的指点下,结果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四不像的蛋糕,弄得孩子边吃边抱怨爸爸小气,不守信用。”

    石伟文心存愧疚地对儿子说,“明年爸爸一定买一个真正的蛋糕给你”。没想这一次,这一次竟是最后一次为儿子做生日,他一生遵守诚信与诺言,但这一次他却失信了。

    为了勤俭持家,石伟文常常连几块钱的猪肉都舍不得买。在儿子上幼儿园时,妻子怕儿子营养不足,就偶尔买几块钱猪肉回来给孩子吃。不到半个月,石伟文知道了此事,便对妻子说,这样吃下去我们怎么负担得起?妻子听着,委屈的泪水便夺眶而出。石伟文唯有连忙向妻子道歉。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可石伟文依然坚持着法官的操守,从不利用手中的审判权谋取个人私利。“夜寒不减元始意,薪薄毋敢法外情。”这句诗可以说是他的情感诉求。10年来,在他经办的700多宗案件中,没有1宗错案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工作中,石伟文一次又一次地以人格和职业操守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利欲的诱惑。2002年夏天,曾经有一位老板通过熟人石某找到石伟文,要求尽快执行一宗别人欠其2000元的经济纠纷案。临走时,刘老板偷偷给他小孩塞了50元的红包。石伟文知道后叮嘱妻子将钱还给了石某,并对石某说:“上次有个案件当事人送了5000元我都没要,你不要破坏我的规矩,这钱我是绝对不能收的。”硬是把红包退给了刘老板。

    两年前,石伟文的一位远房亲戚,因转包煤矿的事发生经济纠纷找到了他,但没想到,石伟文不但不帮忙,还主动向法庭提出回避申请。结果亲威败了诉,便在背后抱怨石伟文不帮忙,胳膊往外拐。

    还有一次,黄陂法庭受理一宗十分复杂而且数目较大的三角经济纠纷案件。当时,一位当事人来到他家,请求他如果能把官司打赢,就把下岗在家待业已久的练冬红安排到一家工厂上班。但是,石伟文和妻子都没有答应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决不以此为条件来左右办案。拿审判权来做交易,在石伟文看来,那是伤天害理的事情。

    “累到死,穷到死”。这是同事对他的一句令人心酸的评价。

    但对于练冬红来说,只要一想到与之患难与共、刚正不阿的丈夫石伟文,她就潸然泪下。练冬红说:“尽管我们的过得那样的艰辛困苦,但自己无怨无悔,如果有来生,还要嫁给石伟文。”

    朴素的理想孕育了崇高的信念,法官高尚情操永留人间

    石伟文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伟大的。

    人们知道,兴宁市黄陂镇地处广东东北部山区闽粤赣三省交汇地带著名的四望嶂高峰之下,属于偏远地带。然而,正是在这块土地上,1930年至1931年就成立了中共五(华)兴(宁)龙(川)县革命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曾经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这块山青水碧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也孕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1970年,石伟文出生在兴宁市黄陂镇陶古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石伟文目睹了这个古老乡村子民生存的艰辛,石伟文从小就对家乡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在中学读书时,他常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辈太辛苦了。并为此写了“从来辛苦是农家,读书唯望利桑麻”的诗句,寄托了他对故乡土地的着恋与热爱。

    1992年8月,石伟文从广东省司法学校一毕业,就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远的黄陂法庭工作。就在这里,石伟文一干就是10年。

    在黄陂镇,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不少人买了汽车,盖了新楼。相比之下,石伟文的家显得十分寒酸。但石伟文坦然而又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在他看来,只要吃得苦中苦,坚持艰苦奋斗,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有一次,石伟文的好友石成曾经与他谈起过陈毅元帅的一句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当时,石成对石伟文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们说些实在话,你是怕被捉才把生活弄得这么苦,还是有别的想法?”。当时,石伟文笑了笑说,“我不是怕被捉,而是我心里不想这么干,党培养教育了我那么多年,而且我又是穷苦出身,我不愿意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工作10年来,没有任何人向单位或纪检监察部门投诉石伟文有徇私枉法、受贿之事。 由此我们看到,作为老区农民的儿子,他身上集中了客家先民与革命传统两种优良品质的结合体:极富同情心,充满正义感。 前些年,黄陂镇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他深恶痛绝,写下了一首《如梦令·黄陂晨景》:“岂此浓烟如注,还似伦敦之雾!趁着改革时,烟囱发指如怒。且住,且住,地上再无居住。”其对故土的情感与热爱可见一斑。 正因自己对故土的这份理解与热爱,石伟文放弃了一次可以去深圳工作的机会,他把自己所有的青春与热忱都奉献给了生他育他的故土。

    多才多艺的石伟文不仅会写诗填词,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民谣,还多次获得文艺汇演的奖项。有一段时间,六合彩在黄陂有所泛滥,针对这一现象他创作了《劝戒“六合彩”赌博歌》,送戏下乡,为老百姓带去先进的文化及娱乐生活。黄陂有些村成立了老人协会,推举他担任负责人,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他筹备了长寿乐园,倾注了不少心血。去年,协会还利用筹集到的资金,组织数十位老人到外地参观旅游。

    石伟文在弥留之际,跟自己的好朋友石成讲了自己很多未了的心愿。他说,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工作,还有就是学习,再过两科,就可以拿到本科文凭了,本来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的,但因为平时工作忙,有很多关于法律的想法和观点,本来想把它整理出来,写成文章的,但在看来是不行了……

    石伟文的一生好像他故乡村口的那条无名的小溪,清澈见底又光可鉴人,极富生命的内涵,滋润着自己和别人。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石伟文对黄陂镇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崇高品德,获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病重期间,很多干部群众赶到医院探望了他,还有老百姓为他上山采药,带来各种各样的草药,他们希望在石伟文的身上能有奇迹发生。

    尽管人们这些善良的举动没能留住石伟文,尽管人世间只留下他短暂的32个春秋,但石伟文却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虽然石伟文离我们远去,但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他已经有了安乐和希望。让每一位善良的人们永远记住:石伟文——这样一位属于大地母亲的儿子。

    石伟文病逝后,梅州市政法委立即作出决定,号召全市政法干警向石伟文学习;中共兴宁市委也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石伟文学习。

    2002年12月27日,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政府追授石伟文同志“人民好公仆”称号。

    2003年2月10日,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决定,追授石伟文同志“人民的好法官”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领导专门作出批示,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尤其是政法战线的广大干警向石伟文同志学习。

    石伟文心系家乡人民,扎根边远山区,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利益,爱岗敬业,一身正气,严明执法,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展现了共产党人和人民法官的闪亮风采。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是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好公仆,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原题目:薪薄毋敢法外情——追记“人民的好法官”石伟文,载2003年4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